close
資訊來源:轉發自Benson的Telegram
2017 年的 ICO 熱潮,一堆新人買 ETH 等著入場買幣,當時市場一窩蜂的出現各種 ICO 服務,從智能合約發幣、寫白皮書、找 moderator、找顧問站台、發新聞稿、做官網到上幣,都有相對應的服務提供商,在淘寶甚至有人直接賣起了撰寫白皮書的服務,有需求才有供給,不難想見當時市場有多 fomo。
當時很多項目的願景都寫得很高大上,每個人都說要用區塊鏈改變世界,roadmap 一個寫的比一個誇張,但具體如何落地卻超級模糊,市場充斥著各種空氣幣。
到了 2018 下半年整個市場就開始徹底崩盤,大量項目方跑路,ICO 產業鏈也開始分崩離析,最常見的是應收帳款還沒收齊,客戶就突然聯絡不到了,大量項目破發,各種自救會、維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速度比較慢的後進者,才剛準備好一切資源要大幹一票的時候,市場就已經涼了,本以為自己在飛往月球的火箭上,殊不知整個產業早已是撞上冰山的鐵達尼號,搖搖欲墜。
為什麼提這段往事呢?因為現在的NFT市場非常像當時的狀況,一堆 PFP 項目都說要搞元宇宙品牌,要賣周邊要搞版權分潤,roadmap 跟願景目標都差不多,utility 非常模糊但卻有著顯不相當的 mint price,還有一堆把募資來的錢放進自己口袋卻說是做 DAO 的項目(你的金庫是透明的嗎?社區治理跟多簽在哪?)
搶白名單除了要當傳銷仔拉人入群之外,還要會聊天、唱歌、做二創,最近甚至還有為了拿白名單直播吃大便的奇聞出現,白名單場外市場交易更是混亂,定價全憑拍腦袋。跟當初白皮書一樣,市場也開始出現「代肝」白名單的服務,雇大學生聊天拉人頭、雇設計師作畫、寫程式刷活躍度等等,都是其服務內容之一,蔚為奇觀。
很多人連 NFT 是什麼都沒搞懂,就急著找團隊幫忙發 NFT,這也造就市場一窩蜂出現各種 NFT 顧問團隊,NFT PM、DC moderator、智能合約工程師等職缺快速出現,這一切都像極了當時快速形成的 ICO 產業鏈。就我所知,台灣至少有5-6個團隊同時在接案,生意非常好。
很難說歷史會不會重演,作為見證過 ICO 興衰史的老韭菜,我建議在 NFT 相關產業的從業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,很多 business logic 之所以能成立,都要奠基於一些特定的環境參數,而有些參數是很隱性的、被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,可能你以為你已經算無遺策,預留了無數後手準備隨時應付市場狀況,結果市場就是喜歡給你開玩笑,往你想都沒想的方向發展。譬如去年五月中共政府突然禁止比特幣挖礦,造成無數礦工血本無歸,沒本事搬遷到海外的礦工,都只能賤賣礦機,管你礦場管理、礦機優化的多好,監管重拳依舊能把你打到吐血。
PS:本篇無意發地圖炮,市場還是有很多認真做事、願意在熊市持續 deliver 的團隊,只是想提示一下風險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